-- 隆波连
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,出不出家并不是依靠服装来决定,而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灵的净化来决定,跟我们的外相或僧侣身分无关。
不管是谁,如果他除了蔽体的衣服、用餐的皿器之外,没有房子,没有其他东西,一心追求解脱烦恼,那么这个人不论披袈裟或穿在家的衣服,都可称作真正的出家人。
-- 隆波连 (讲述:永觉比丘)
一天,一群外国人来到巴蓬寺做供养,从巴士上走下来,想找个人问路,看到一个老和尚正在水沟里清理落叶。带队的就叫住老和尚:“师父,我们要做供养,您知道住持的茅棚在哪里吗?”老和尚指了指:“在那边…”,就继续埋头清理落叶。
带队的带着信徒们来到了住持的茅棚,住持不在,就找了在茅棚办事的年轻和尚打听住持的下落。弟子告曰:“不知道,现在是出坡时间,师父做工去了,不知道在寺院哪一个角落。你们坐下休息休息,等一下吧。”
等了老半天,只见一个老和尚提着扫帚走回来。
弟子:“师父回来了,你们可以准备准备了。”带队的一脸狐疑:“他是住持?刚才我们一进来就看到他在清理水沟,他还给我们指路呢…”弟子:“哦…”
信徒回了以后,弟子问隆波道:“师父,他们说刚才一进来寺院就遇到你了,要找你的。怎么你没有跟他们回来?他们等了好久呢。”隆波:“他们刚才问我说要找住持的茅棚,没有说要找我啊…”
-- 德加尼亚禅师
什么是烦恼?
烦恼不仅仅是粗显的贪嗔痴,还包括它们所有的亲朋戚友,只要沾上一点关系的都算!检点一下你是否动过这些念头或者类似的想法:
“大白天怎么开着灯!”
“他的一举一动很扰人。”
“他不该这样做。”
“给我做的话干净利落多了。”
“我真没出息,把心安住在腹部的起伏上一分钟都做不到。”
“昨天的禅修非常好,今天却乱七八糟。”
“嘿,这一座太好了,现在我要好好保持觉知确保不丢失这个感觉。”
“我无论如何都得待在禅堂里,否则别人会说我偷懒。”
“马铃薯对我的健康有好处,今天要吃多一些。”
“沙拉竟然拌了洋葱,真讨厌!”
“噢,又是香蕉!”
“他竟然那么自私,只顾自己。”
“为什么我会遭遇到这个?”
“负责清洁厕所的是谁?”
“这个禅修者怎么在这里经行?”
“他们吵死了!”
“这里太多人了,我根本无法禅修。”
“有人霸了我位子!”
“她好可爱!”
“他走路的姿势多么优雅!”
这些念头全都是受烦恼驱使而引发的!!千万不要小看它们!
-- 德加尼亚禅师
你谈话时习惯把注意力投向外面,介入话题或谈话的对象,而且通常太在意别人的情绪。
你应该训练自己保持往内观察,练习久了你会自然熟悉这样做。
同时,你也得训练自己觉知谈话时的心态。
唯有做到情绪不再介入谈话时智慧才能生起。
此时你开始看出自己的局限,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说话,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,
同时也知道怎么不情绪化地跟人交往。
-- 阿姜阿南
在培养觉知的过程中,我们不时会看到心里面还是有贪嗔痴。
认出这点,我们应当意识到,一颗还未觉悟的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此:
有时烦恼,有时没有烦恼;这颗心有时善有时恶,有时光明、专注、怡悦、平静和明智,这些都是心的样子,
根据它的本质显现,不应该执着是“我”或“我的”,心就只是心,不是什么实体、灵魂、个人、存在、“我”或“你”。
-- 戒宝比丘
在甚深禅定中,身心汇合成一念:心能知的本质纯净简单、不动、宁静。这个一心境界有种微妙,难以形容的纯净和谐感,溢满喜悦,容易让人耽溺其中。但是,无论这个禅定境界多么纯净,依然受贪嗔痴染污,这个定境的本质没有超越世俗,因此从中获得的知见是世俗的智慧,必然夹杂着染污。
一颗处于三摩地、单纯合一的心,非常深微、清澈和有力,唯有把这颗专注的心用来修观,才能证得出世间智慧。唯有透彻地观察身、受和心,才可以把贪嗔痴连根拔起,悟得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空的本质,从而切断执着,打破流转生死的轮回。在禅修中定和慧必须相辅相成,就像牛车的两个车轮一般迈向目的地。定的宁静和专注让智慧有能力以特殊的方便修观,渗透微细的烦恼,并将它们逐个消除。智慧熄灭烦恼之后,反过来又会加深定力。所以,定和慧辗转增上,在佛道上引导禅者趋向觉悟。